锦鲤体格健美、色彩艳丽、花纹多变、泳姿雄然,具极高的观赏和饲养价值,发展到今天已经是一种高度人工选育的品种,正是这种经人工定向培育的过程和结果,给予了当前锦鲤三个主要特点:1、体型巨大化;2、色彩靓丽化;3、体质娇弱化。本文就针对第3个特点做稍加深入的讨论。
大家都知道,微生物是充斥在所有自然生物身边和体内的一种生物群体,以细菌、病毒、霉菌、噬菌体、立克次氏体等等为代表,其中细菌和病毒是会对锦鲤产生较大影响的两种微生物群。
细菌大致可分为三大类:有益菌群、无害菌群、条件性致病菌群。在玩养锦鲤的过程中,大家都知道如何有意的去培植有益菌群(以硝化菌群为中心的“水处理生化系统”),使您的鲤群得以正常的生长和繁衍,进入玩养锦鲤的高级阶段。可是,对于条件性致病菌群的认识可能还相对的模糊,甚至于很多时候都抱有侥幸的心理去处理它们,结果就是时不时的暴发不可收拾的细菌感染,成群、成批的锦鲤死去。
就笔者的认识,在当前的细菌群体中,对锦鲤危害较大的是“条件性致病群”。它们是一些在平时正常状况下不对锦鲤产生病症的“共生菌群”,其中又以产气芽胞杆菌属、分支杆菌属两大类为共生菌的主体。它们存在于所有养殖环境中(土塘、大池、小缸……),当水体正常,锦鲤体内的免疫系统能得以对付它们时,锦鲤是健康的,看不出来它们的存在;可是当水体略加恶化,锦鲤出现紧迫、应激等状况后,这些细菌就不再是锦鲤可以对付得了的,于是就会出现细菌性感染,充血、烂鳃、甚至死亡。
引进血统纯正漂亮的锦鲤是所有玩鲤者的“不懈努力”,看见了喜欢的锦鲤,总是要买回来,壮大自家的爱鲤队伍。这就是涉及到本文要说的中心问题,两群或多群鲤所带来的交叉感染问题!交叉感染的发生,是在外因(引进新鲤带来的新种细菌)和内因(锦鲤的免疫力低下,对许多微生物的攻击不具备完善的对抗能力)共同作用下发生的,是躲不过逃不掉的,即使您漠然置之,也必然存在的客观事实。要想平安渡过“新鱼入池”关,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办事,方可达到“安全”的目的。这个客观规律就是:
1、重视锦鲤是个“娇弱的品种”这个前提,认识到它们对多种细菌的抵抗力低下这个事实;
2、不忽视新的菌群会对它们造成较大危害这个潜在危险;
3、管理好水体,让爱鲤能充分的发挥出本就低下的免疫能力,以维持自身的健康;
4、新鱼必须完善的检疫和适应后,方可与老鱼合群。
检疫与适应的处理,推荐如下:
1)新鱼单养3~4周,观察它们,处置它们,包括合理的杀虫、杀菌;
2)让它们适应您家里的养殖条件:水体的理化性质、微生物群体等等。同时让它们对您家水体的菌群产生新的免疫能力(新的抗体成分)。这个过程在不同的养殖条件下是不完全相同的,有时甚至可长达1~2月;
3)较为合理的做法是:在第一阶段(转水、杀菌、杀虫)完成后的2~3周,开始用您家的“老水”慢慢地置换检疫缸里的水,以便这些老水中的细菌群体能逐渐被新鱼认可(即对它们产生抗体);同时,也将新鱼的水少少的回到老鱼池(缸)中,也让老鱼对新鱼所带来的菌群有所适应。这个过程大约也要两周以上,方可让双方都对对方所带的细菌有较为完善的对抗能力,这才为安全合群做好了充分的准备。
4)经历了以上过程后,新鱼已回家大约2个月以上了,此时可将它们合群混养,(混养之前老鱼新鱼都要停食5天)但这并不是完全的放心期。合群的第一周里最好再用“药饲”(抗菌素类)对应,每天1~2次,同时观察它们有无异样,如果一切正常,才能算是放心的合群了。
以上这个处理方法,特别是在春、秋二季锦鲤本身抵抗力低时更要注意,稍有不慎,就会出现极为伤心的死鱼事件。在此主要说的是细菌、寄生虫的问题,最好能对新鱼做几次寄生虫镜检(每周一次)确认无虫后方可放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