锦鲤作为一种优雅美丽的观赏鱼.已经风靡了全世界。关于锦鲤的身世许多人并不了解,也许很多人会认为锦鲤起源于日本.这种说法的确有一定的道理。因为.现在多数人饲养的锦鲤品种,如大正三色、昭和三色等的确是由日本业者培育出来的。通过名称我们就能看出来.大正和昭和是日本明治维新后的两个年号。因此很多国家和地区也统称这些观赏鲤为“日本锦鲤”。但追根寻源.在大正和昭和时代前到底有没有锦鲤?人们饲养鲤鱼用于观赏又是从什时候开始的?观赏鲤到底发源于什么地方呢?
1.从原始崇拜到爱情象征
对鲤鱼的崇拜自上古时期就已经开始。在中国多处母系氏族社会遗址出土的陶器上,都绘有或刻有鱼纹。在陕西西安附近的半坡遗址中,曾发现许多鱼纹彩陶。这些精美的图案很可能是“图腾徽号”,也有一些则是“鱼祭”场景的描述。古人为什么会崇拜鲤鱼呢?
一是鲤鱼多子,生命力繁殖力极强。原始社会时代,人口众多意味着部落的强大。二是古人以鱼象征女性生殖器,并且诞生了一种祭祀礼仪鱼祭,用于祈求人口繁盛。三是某些部落以为人类由鱼进化而来.或与鱼之间具有某种神秘的联系.因而膜拜崇敬。随着社会的发展,鱼又具有象征女性的意义,再进一步具有了象征男女配偶、情侣以至于爱情的意义。于是,鱼,特别是鲤鱼当然地成为中国人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吉祥物,在中华文化里流传下来。
2.鲤跃龙门传说
相传上古时期,在禹开通河道时,有一座大山挡住河道.禹带领民众凿开大山,开出一里多宽的河道,远远望去形状仿佛大门一般,故曰龙门。传说每年黄河中的鲤鱼都会逆流而上,竞相跳过龙门,得过者便化为龙。其他没有越过的,有些触到石壁,碰伤额头。便在额上留下一个黑斑,点额而返。所以许多黄河鲤鱼额头的部位都有一块黑斑。这与古时科举入仕颇有相近之处。参加会试获得进士功名的。也被称作“登龙门”。落第不中者被称作点额而返。“鲤跃龙门,化身为龙”被用来形容地位的急剧提升。这个传说,在众多种类的鱼中选择了鲤作为传说的主角。是中国鲤文化的先锋。
3.鲤文化演变
鲤鱼作为人类经常能见到的生物,在惊涛骇浪中自由自在游弋的能力,既使人羡慕,又使人幻想.因此在古代文献中,鲤鱼被作为“鳞介之主”、“诸鱼之长”.有神龙变化、呼风唤雨的本领.多是源于洪水来临之时鲤鱼还能自由生存,不受影响。考古成果也表明.自商周起,古人就有以玉鱼随葬的风俗:战国以降,又出现了铜鱼、陶鱼、木鱼等鱼形葬物。春秋时,孔子为儿子取名鲤。在当时,鲤贵为国君之礼.可见对鲤的重视程度。由此可见,以鲤为祥瑞的习俗.在春秋时便已经形成
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,中国人日益赋予鲤鱼以丰富的文化内涵。《诗经·陈风·衡门》云“岂其取妻。必齐之姜;岂其食鱼。必河之鲤”,将鲤鱼与婚姻相联系。汉乐府诗《饮马长城窟行》:“客从远方来。遗我双鲤鱼,呼儿烹鲤鱼。中有尺素书。长跪读素书,书中竟何如?上言加餐食。下言长相忆。
商肆店铺开张之日。特意将蓄养鲤鱼的鱼缸放在门前以求“利市”、“大吉”:《史记·周本记》上记载“周王朝有鸟、鱼有瑞”。在我国古代建筑物或家用图饰上,常常可见一种八宝图的图饰,其中一宝即为玉鱼(双鱼).寓意吉祥。年画和吉祥图中鱼大部分以鲤鱼和金鱼展现,因为“鲤”与“利”谐音。“金”则表示财富,所以它们就常和生意联系在一起,用来象征在生意中获利
锦鲤被视为“九五之尊”,始于唐代。由于巧合“鲤”与“李”谐音,鱼姓了唐朝皇家之姓,尊“鲤”之风盛行。皇帝和达官显贵,身上都佩有鲤形饰物.朝廷发布命令或调动军队,皆用鲤鱼形状的兵符。到此时鲤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已经提升到极高的高度。而后的逐渐演变发展都是基于这些因素及其延伸。
鲤文化发展到今天已经融入了中华文化之中。鲤鱼的形象在年画中就经常出现,反映着“年年有鱼(余)”这一祈望子孙绵延和丰收的主题。民间吉祥纹图中的鲤鱼也是无所不在.窗花剪纸、建筑雕塑、织品花绣和器皿描绘。到处可见鲤鱼的形象,“连年有余”,“吉庆有余,“富贵有余”都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
4.鲤文化的东渡传播与发展
鲁昭公赠鲤于孔子之事后来形成习俗,有人生子,亲朋好友往往执鲤前去祝贺,或馈赠以鲤形的礼物,寄意新生儿健状如鲤,不怕艰险,搏浪成长.这种观念甚至远传东邻。在日本,每逢男孩节这天,有儿子的人家需悬挂漂亮的鲤鱼旗。
在江户时代,中国“鲤鱼跳龙门的传说传入日本,为了祈祷上天照看好自己的孩子,家家户户在院子里高悬“鲤帜,夜晚点上鲤形灯来表示庆贺。鲤鱼旗是用布或绸做成的空心鲤鱼,象征着鲤鱼跳龙门。清风吹来,旗子迎风飞舞,仿佛一条条鲤鱼游弋水间.跳跃翻滚。鲤鱼旗分为黑.红和青蓝三种颜色,黑代表父亲、红代表母亲、青蓝代表男孩。青蓝旗的个数代表男孩人数.家中有多少男孩就要挂多少青蓝旗。日本人认为鲤鱼是力量和勇气的象征,悬挂鲤鱼旗表达了父母期望孩子健康成长为勇敢坚强的人的愿望。因为其勇猛的象征意义,人们认为文身的形象能带给主人其想象的精神力量,所以日本的文身图案许多就是以锦鲤为主要内容。